侯增谦
院长助理
中国地质科学院
活动家是第三方嘉宾邀约平台。可根据演讲议题、会议日期、活动预算等要求,为您提供该领域内专业嘉宾演讲邀约服务。您可准备好活动信息后,联系客服电话:18911802888(工作日9时至18时,仅邀约嘉宾出席活动,其他需求勿扰)
侯增谦,河北人,1961年出生,河北地质学院(现石家庄经济学院)地质系毕业,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助理,科技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侯增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区域副主席。长期致力于大陆成矿作用与海底热水成矿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数十项重要项目。他组织实施了“大陆碰撞与成矿”973项目,再塑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系统地提出青藏高原经历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转换(40-26Ma)和后碰撞伸展(<25Ma)三阶段演化新认识,建立了大陆碰撞造山的动力学模型,对认识超大陆形成与演化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创新性建立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新框架,阐明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系统发育机制,揭示了大陆碰撞带的区域成矿规律,被国际同行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重大成就;合作建立了大陆碰撞带独具特色的5种主要矿床的成矿新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陆型斑岩铜矿”成矿新理论,突破了著名的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理论,其EPSL论文也成为2004-2007年度最高引用率论文。率先系统论证了冈底斯铜矿化带具有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斑岩铜矿带的远景潜力,扭转了当时的找矿方向,推动了冈底斯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2007年获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他长期致力于“三江”成矿规律与勘查模型研究,合作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和“陆内转换成矿”创新认识,揭示了三江地区的成矿规律,为三江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指导;研制出适于三江地貌景观的5种主要类型银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和定位预测方法组合,为重大找矿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持。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他较早地开始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研究新领域研究,合作发现了现代海底“碳酸盐烟囱”-海底喷气新类型;发现烟囱排泄流体富含CO2和烃类,并含有大量幔源氦,为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提供了可靠证据,提出海底热水对流循环和硫化物堆积新模式,为理解古代矿床成因提供了重要参考。回国后着力开拓我国地质历史时期海底热水成矿研究。带领团队开展了示范性的流体填图,完成我国第一份矿集区流体地质图,揭示了海底古流体的源-运-储系统;在三江和北祁连地区,通过古代海底喷流-沉积矿床研究,在成矿机制方面取得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获得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
20多年来,他和合作者发表论文228篇,SCI收录73篇(第一作者28篇);在国际学术期刊主编英文专集3部,出版专著7部;SCI论文引用778次,他引566次,CSCD论文引用1626次,他引1136次;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和第三届黄汲清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参选院士
侯增谦教授是2013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1]
学习经历
1978-1982 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 学士学位
1982-1985 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岩石学专业,硕士学位.
1985-198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岩石矿物矿床专业, 博士学位.
1993-1994 日本地质调查所做博士后,客座研究员
工作经历
1988-199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92-199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93-1994 日本地质调查所 客座研究员
1995-1997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科技处长
1998-2000 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员, 院长助理 兼科技处长
2000-2005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 研究员, 副所长 (主持工作)
2005-至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所长
研究经历
1982-1985 研究河北等地偏碱性杂岩岩石学与岩浆不混溶作用
1985-1988 研究“三江”地区义敦岛弧火山作用与块状硫化物矿床
1988-1993 研究“三江”地区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1993-1995 研究日本黑矿型矿床和冲绳海槽现代热水成矿
1995-2000 研究“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成矿作用和古今海底热水成矿
2000-2002 研究西藏冈底斯成矿背景与斑岩铜矿
2002-2009 研究西藏高原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壳精细结构与三维成矿模型
学术任职
1.2011年至2015年: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区域副主席
2.2009年至2013年: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
3.2009年至2013年:《矿物岩石学杂志》(中文核心)主编
4. 2007年至现在:《Resource Geology》(SCI杂志)荣誉编委
5. 2006年至现在:《矿床地质》(中文核心)副主编
6. 2005年至现在:《中国科学》(中文核心)特约编委
荣誉称号
1. 1992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
2. 1994年:获中央直属机关优秀青年称号
3. 1996年:入选人事部等7部委“跨世纪人才工程”
4. 1996年:入选原地矿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5. 1999 年:国土资源部首届杰出青年
6. 2001 年:第五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
7. 2004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8. 2006 年:黄汲清青年科技奖
9. 2006 年: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10. 200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聘为“井冈学者”、东华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11. 2008年: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UWA)聘为荣誉研究员
科研项目
序号 承担项目或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项目或课题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1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 国家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 2002-2008 2750
2 碰撞造山带若干Cu和REE矿床三维成矿模型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项目负责 2005-2008 100
3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铜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与矿床成因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基金 项目负责 2008-2011 175
4 “三江”北段铜、铅锌、银矿床
综合评价技术开发与应用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项目负责 2006-2010 1900
5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地质背景中国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 项目负责 2009-2011 300
6 青海省沱沱河地区多金属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青海省地矿局科研项目 项目负责 2008-200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