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详情 |
推荐会议:2025(第七届) 世界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大会暨展览会
发票类型:增值税普通发票 增值税专用发票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的,承担医疗、科研、教学的综合性公立医院, 是推进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单位。医院总投资约40亿元,占地面积19.2万平米,总建筑面积36.7 万平米,床位2000张,全面开业后可容纳日门诊量8000—10000人次。 急诊科24小时服务已全面开放。
深圳是广东省的一个主要城市,紧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也是最成功的经济特区之一。该市占地面积2050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400万。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HKU-SZH)是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学(HKU)之间的一次通力合作, 该项目致力于对中国的医疗进行改革,并将最先进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教学、培训和研究体系引入到深圳。
医疗改革是一项面临众多挑战和阻碍的艰巨任务。急诊科主管朱嘉理医生和顾问医师区建恒医生分别于2012年9月和12月加入本院。当时,急诊科(AED)还只是一间很小的复苏室,两位护士不得不全程处理从过敏反应到大面积创伤的所有事宜,其中包括医院隔壁建筑工地上的摔伤病人。员工逐渐地加入到这个部门。当时,医学院在深圳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深圳没有医学院毕业生,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来自于全国各个地方,他们都经过不同的培训、有着不同的职业经历和不同的期望。
中国大多数急诊科都是根据专业将病人进行分类的。例如,腹痛的女病人可能会找一位妇科医生来看病。中国的急诊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急诊科按照香港体系,根据严重程度引入了复合型人才护理和验伤分流系统。
检查方面在中国大陆CT扫描、ESR和CRP曾经非常普遍,尽管为胸痛的病人已经开了肌钙蛋白,医生还要再开上CK-MB。但是,他们却很少为病人开快速指尖血糖监测或做心电图。
药物使用与香港不同。由于大陆法律上要求使用盘尼西林、狂犬疫苗和破伤风疫苗前要做皮试,于是,头孢菌素成为许多医生的第一选择。在大陆,滥用病毒唑的案例非常普遍,静脉输液也常常用到急诊病人身上。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中毒病人的临床处理进展迅速,包括不必要洗胃的减少、活性炭的早期使用、解毒剂的认识、毒理实验室检测等。在中国大陆,中毒病人的处理主要是经验学证据,与国际新进展及循证医学差别巨大。
在中国大陆,病人出院后自行保存病历,而医院却极少保留记录。结果是,急诊科的医生并没有太多关于病历的记录来避免投诉或诉讼。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致力于促进循证医学的使用,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抗病毒药和静脉给药的使用,其目标是成为中国急诊医学的榜样。
对公众—实行期望管理法
向公众提供图片说明和小册子以使其知晓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的理念,并安排媒体采访。
对急诊科医生和护士—进行培训和监督
首先,不允许有任何借口。设定目标后,要么选择实现这个目标,要么离开急诊科。以李雪梅医生为首的审计小组负责监督科室规定的执行和遵守。
第二步是提供培训并进行监督指导
内部培训
邀请来自伊丽莎伯医院、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基督教联合医院、明爱医院和北大屿山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及来自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香港红十字协会和其他组织的志愿者来到深圳提供内部培训。培训主题包括伤员验伤分流系统、复苏术、感染控制和沟通技巧。在2012年11月将美国心脏协会的基础生命支援术(BLS)和高级心脏生命支援术(ACLS)引入到深圳,急诊科的第一批医生和护士参加了该课程。
朱嘉理医生和区建恒医生在急诊科医生治疗儿科患者期间亲自进行了两个月的监督工作,每位医生必须至少轮流一个月做儿科工作。在2013年到2014年期间,香港退休儿科顾问阮嘉毅医生(Dr. Robert Yuen)每个月都对医生和护士做培训,根据安排在耳鼻喉科和妇科轮番工作。每位医生和护士必须参加呼吸道研讨会,之后,医生要在手术中心完成为期两周的相关工作,护士要完成三天的相关工作。潘德邻医生(Dr. Tak-Lun Poon)是一位矫形外科(骨科)专家,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兼职工作,他从2013年中开始定期进行创伤、基本的外科手术和整形术培训。中国急诊科的医生很少进行临床超声培训,但是在这里他们可以定期进行此类培训。
由于英语是西方医学的国际语言,这里定期安排英语课程。Chris Wong先生和Viveik Saigal先生定期来教员工日常用语,朱嘉理医生或区建恒医生也会讲授医学英语。
急诊科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投诉。为了加强员工的沟通技巧,于2014年9月开始安排沟通技巧研讨会。香港的一家猎头公司Country and Barrick有限公司对前两场“沟通工作坊”进行了指导。最近每月急诊科的投诉率在0.00% 到0.17%之间。
深圳之外的培训
为了使医生和护士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他们还被派往香港中心和其他地区进行培训。
香港
到伊丽莎伯医院、基督教联合医院、明爱医院和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进行访问和临床观察。
除了第一批加入本科室的医生和护士,所有医生和护士都被派往香港明爱医院复苏培训中心(CMC-RTC)学习BLS、ACLS和创伤课程。该合作开始于2013年5月3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医生和护士同时完成了儿童高级生命支持(PALS)培训。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救护团队接受了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HKSJB)的培训,HKSJB的指导人员于2014年1月来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展一些讲座并进行技术指导,当时救护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被派去香港与HKSJB一起进行为期三天的工作。
香港中毒咨询中心(HKPIC)为我院的培训项目提供了许多支持。两位医生在2015年完成了临床毒理学的学位课程,许多医生和护士从2013年中开始学习临床毒理学的证书课程。
SARS之后,感染控制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从2013年开始,有四位医生来到香港大学进行为期2年的传染病证书学习,三名护士进行为期2年的感染控制课程的学习。世界知名的袁国勇教授(Prof. KY Yuen)讲授了该两门课程。这些医生和护士将在2015年7月完成他们的学习,下一批将在2015年11月开始学习。现在所有员工在接触任何病人时都要严格执行戴外科手术口罩,这种情况在中国大陆也是极少被做到的。
有三位医生和两位护士在2013年11月到香港参加了世界重症超声联盟大会,他们接下来帮助进行了内部培训。
仇威富医生是第一位参加香港玛丽医院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培训的医生,他在2014年1月参加了该培训。迄今为止,已有9位医生通过该考试,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医生都接受培训。2014年5月,有三位护士完成了高级创伤护理(ATCN)培训,另外3位护士于2015年5月完成培训。
海外经验
我院的医生和护士已经参加了许多海外培训课程。2013年10月,有五位医生和五位护士在澳门学习了毒理学课程。2014年3月,有三位医生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学习了毒理学课程。
2013年10月,有三位医生和三位护士到日本东京参加了亚洲急诊医学会议。这些经历大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在中国大陆,前辈医生的经验超过了循证医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决定将循证医学引入到中国大陆。2014年2月,三位医生和三位护士在新加坡参加了第12届亚太循证医学与护理专题会议,他们和审计小组一起见证了一些成功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已经降低了静脉给药的使用。在每日平均约300病例中,只有不到10位病例开出了静脉给药;病毒唑的处方开具率由每月的300次降低到0次;ESR、CRP和CK-MB的滥用被停止;自从港大急诊科开始运营后,只进行过三次洗胃。取而代之的是,遵循国际标准使用的活性炭。在本文写稿之际,一批医生和护士正在香港参加香港急症科医学学院组织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给药/护理和文献评估座谈会。
为了进一步推动临床超声波的应用,我院与澳大利亚超声波学院(AIU)达成了合作。2014年10月,第一批三名医生和两名护士来到位于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AIU学习急诊中超声波的应用,他们同时参观了黄金海岸大学医院的急诊科。2015年1月,AIU的导师来到深圳传授经验,其他课程也已在2015年安排好日程。
为了使急诊科更好应对可能的化学、生物、辐射和核污染,五位医生和五位护士于2015年1月在香港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参加了高级生化危机生命支持课程(AHLS)。目前正在建设一个净化室。
急诊科于2013年5月15日开始试运营,当时只提供部分服务,于2013年9月23日开始一天24小时运营。和中国大陆的其他急诊科不同的是,根据病人的临床需要而不是根据专业对其进行优先安置,从一开始就实行了香港的验伤分流系统。由于急诊科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经过了正式的BLS和ACLS培训,该科室负责整个医院的应急救治呼叫,包括所有病房和非临床区的呼叫。设计了复苏记录模板来改进文件存档并使其标准化,这些记录会经过急诊科审计以确保我院保持其标准,并用于特许质量协会(CQI)申请。由于大规模伤亡事件需要很强的跨专业合作,为了应对灾难性疾病如埃博拉大规模爆发,我院还与其他临床科室及政府部门密切合作进行练习并制定协议。
在服务初期由于仅有两名全职顾问,本科室实行远程医学接诊,创建了一个微信群用于一周7天24小时进行监督工作,工作团队也有他们自己的微信群。
2013年12月中开始了有限的救护服务,后来发展成为7天24小时的服务。
2014年3月19日,急诊科首次在救治外伤病人中使用未配型O型血,这种做法也是中国大陆的先行者。
医暴问题是中国大陆很严重的问题,为了对抗工作环境中的暴力,在2014年3月成立了重大事件支持小组(CIST)。冷少龙医生—获得医学和法学双学位—成为CIST的领导。我们的格言是“零容忍”,急诊科的每一位员工都收到个人动员令。CIST为这项重要事宜准备了学习材料和培训计划,急诊科的每一名员工无论任何头衔都必须完成工作场所反暴力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将事件发生率最小化、避免伤害并推动警方报告。该课程开展良好,并且现已推广到其他科室。CIST七天24小时为反对工作场所暴力提供支持,并就此事做了一段视频用于普及大众。
2014年6月16全球急诊大会(GEM2014)开幕,急诊科也于当日举行了急诊科正式的开业仪式,以庆祝最终取得了急诊科所有必备要素等成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世界知名的Peter Cameron教授、Gautam Bodiwala教授、Judith Tintinalli教授和Maaret Castren教授作为我们的主要发言人,以及来自五大洲的50位来宾进行演讲。该大会被认为是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议,也是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众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会议。大会引发媒体持续报道两个星期。2015年度的GEM将于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召开,目标是推动中国的循证医学达到国际水平,核心内容是推动临床超声波的应用、系统创伤护理、现代毒理学、运动医学及EM在普通医学中成为一门专业。社区急救也是另一个焦点。GEM2015的详情可于http://www.gemhkuszh.com网站查询。
2014年8月13日急诊病房开放,初期仅有七个床位,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拥有30个床位。
2015年1月,香港中毒咨询研究中心(HKPIC)的创始董事刘飞龙医生(Dr. Fei-lung Lau)、顾问谢万里医生(Dr. Man-li Tse)和副顾问陈耀祥医生(Dr. Yiu-Cheung Chan)加入我们的团队,成为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的兼职人员,目的是将临床毒理学的培训和服务提高到国际标准。2015年4月12日,首次对中毒病人使用了液体活性炭,这种方法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认可,在中国大陆却还未推广。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临床毒理学团队,从2015年1月开始,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可以7天24小时接受电话咨询。
社区
为当地社区服务一直是我们优先考虑的事。2013年8月1日,深圳引入了《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法》。本科室于2013年9月14日国际急救日在深圳中心书城进行了急救促进项目,我们走访了很多学校来推广心肺复苏术(CPR),走访了老年护理中心进行关于健康的谈话并为他们进行健康检查。2014年建立了一个社区急救教学团队,该团队的领头人是两位职业护士—姚梦女士和施荣香女士。该团队有便携式CPR模特儿和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培训人员,从那时开始定期对20名人员进行培训。2014年9月13日,120多位深圳市民来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学习CPR、AED的使用和简单的包扎。为了进一步巩固我们指导人员的质量,有14位指导人员于2015年1月在香港参加了香港红十字协会的社区急救课程。2015年,我们推出了“安全校园深圳项目”,向深圳的学生传播社区急救的概念。2015年创建了官方微信2015年创建了官方微信(微信号:gangdajizhen201305) 来向社区推广急救 医学和急救措施,李雪梅医生是该公关团队的负责人。
2014年1月,本科室与亚洲足球橄榄球联盟主办了第一期运动急救基础课程。2014年,国际橄榄球联盟在广州举行比赛,韩伟医生、姬忠良医生和潘华明医生在7人制女子橄榄球比赛中为其医疗团队提供协助。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中,区建恒医生为7人制橄榄球比赛中为受伤运动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医生和护士们还为一些地方网球赛提供协助。
急诊科与香港政府设立在广州的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有密切的合作,从2014年初开始为需要医疗的香港市民提供建议和支持,并提供过多次伤亡撤离服务。
将符合国际标准的急救医学概念和技术传播到全中国是我们的使命之一,我们主要的工作伙伴是中国香港烛光教育基金。在过去的20年里,该基金已经在中国农村建设了450多所学校,并决定在医学教育中提供帮助。我们的第一次合作项目开始于2014年10月,当时向广东省的农村医院派遣了心肺复苏术和传染病学医生讲师。从那时开始,这种交换就收到了良好反响,每季都进行访问。2015年4月,向贵州省派遣了一个医疗分队,交流项目将于2015年9月开始。
2014年11月,区建恒医生、田玉钰医生、郭冬梅女士、刘江月女士和周静女士受邀到南京鼓楼医院举行的护士培训项目中进行讲课。
到目前为止,本科室接待病人的承载量为250-450人,包括周末的高峰期在内。其中一半病人为儿童。除了来自香港的两位全职医生和三位兼职顾问之外,还有26位本地医生。韩伟、 潘华明和王艳丽为副顾问医生,其他为驻院医生。在周静女士领导下有34位护士,其中黄炫杰先生、刘江月女士和陶晓娜女士为资深护士,其他为注册护士。
到目前为止,有三位护士获得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护士称号,他们分别是:2012年获此称号的护士长周静女士、2013年获此称号的资深护士刘江月女士及2014年获此称号的注册护士卢慧娟女士。
2014年国际急诊医学会议发表两篇论文:其中一篇是朱嘉理医生关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管理的论文,另外一篇是区建恒医生关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培训项目的论文。
2013年,王艳丽医生获得香港急症科医学院“大中華中毒救治培訓慈善基金”的赞助,进行临床毒理学文凭课程学习,同时我科姬忠良医生也正在研习此课程。两位医生會在2015年完成了临床毒理学的文凭课程 。2014年,王医生在环球急诊大会GEM2014中获得了“最佳论文”称号。
2014年12月2日,香港急症科医学院(HKCEM)的认证团队到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结果令人欣喜。2015年3月3日,香港急症科医学院理事会通过了资格认证。2015年4月9日,香港医学专科学院认可了该认证,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成为香港急症科医学院在香港之外的第一个培训中心。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在进行澳大利亚医疗服务标准(ACHS)认证,急诊科负责全院的CPR培训、复苏术审计及特许质量协会(CQI)申请项目,初期反响良好。
除了提高我们目前的服务和项目,本科室还有一个长长的心愿单。在服务方面,急诊科将扩大急诊留观病房床位数量,两年内将开放E-ICU病房。2015年1月,仇威富医生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创伤注册,本科室对创伤管理的水平也将提高。
临床毒理学团队的目标是在两年内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所有临床科室提供咨询服务,在来自香港的三位临床毒理学家的帮助下,我们相信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将成为香港中毒咨询研究中心(HKPIC)的一个分支。
在培训方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已经成为美国心脏协会的一个国际培训中心(ITC),急诊科将管理这个国际培训中心,并将开发复苏术、创伤护理、超声波的模拟课程。我们将进行更多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公开,在促进循证医学和询证护理方面将进行更多的投入。
在社区服务方面,我们将增加心肺复苏术CPR/急诊科课程,将会与中国乃至亚洲的医院做更多交流。
会议时间:2015-11-24 至 2015-11-26
会议地点:深圳
会前工作坊 (2015年11月23日)
时间 |
主题 |
8:30 - 17:00 |
a.毒理学—香港毒品信息中心(200美元) |
8:30 - 12:30 |
b.医暴应对管理(免费) |
会议 (2015年11月24日)
时间 |
主题 |
8:30 - 17:30 |
会议(有待更新) |
17:30之后 |
晚宴(50美元) |
会议 (2015年11月25日)
时间 |
主题 |
8:30 - 17:30 |
会议(有待更新) |
17:30之后 |
参观医院 |
会议 (2015年11月26日)
时间 |
主题 |
8:30 - 17:30 |
会议(有待更新) |
会后工作坊 (2015年11月27日)
时间 |
主题 |
8:30 - 17:00 |
c.工作场所的暴力管理(免费) |
13:00 - 17:30 |
d.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仪(免费) |
会后工作坊 (2015年11月28日)
时间 |
主题 |
|
e.社区心肺复苏(免费) |
会后工作坊 (2015年11月27-28日)
时间 |
主题 |
8:30 - 17:00 |
f.运动急救(2天课程)(200美元) |
会后工作坊 (2015年11月27-28日)
时间 |
主题 |
8:30 - 17:00 |
g.急诊超声—澳大利亚超声学院(3天课程3000美元) |
训练计划 (2015年11月23-29日)
时间 |
主题 |
8:30 - 17:00 |
h.专门为中国医疗机构设置的培训计划(注册议程) |
周荣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肿瘤科主任医师
胡永祥
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急诊科
副顾问医生
黄熙缔
玛丽医院急症科
资深护师
Thomas Wilp
国际红十字会
国际健康专员
.Stuart Watkins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大学医院
急诊科医生
王艳丽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
副顾问医师
王碧宗
国立成功大学
教授
Veronica Vicente
红十字会大学
注册护士
谢万里
香港中毒咨询中心
顾问医师
杜启泓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室
临床助理教授
陈素梅
联合基督医院急诊科
顾问医师
陶晓娜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资深护士
孙树森
美国西新英格兰大学药学院急诊
临床药师
萧玉珍
香港明爱医院
急救培训中心经理
Viveik Saigal
Sengital有限公司
创始人及董事长
Jenni Sanderson
澳大利亚超声学院
部门主管
仇威福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副顾问医师
秦爱萍
香港大学职业和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医疗事业部教授
潘德邻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骨科和创伤学科
顾问医生
James Owens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学生
David Owens
亚洲橄榄球总会
首席医生
Ian Mills
SMSR有限公司
董事长
马正兴
香港圣约翰救伤队
总监
卢凯懿
香港荃湾港安医院急诊科
门诊部经理
Tiah Ling
新加坡樟宜医院急诊医学
高级顾问
Veronica LIndström
斯德哥尔摩救护协会
协调员
郭健民
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急诊科
副顾问
梁嘉杰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临床助理教授
Dr.Batool F.Kirmani
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健康科中心医学院
神经病学副教授
Abdo Khoury
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创伤医学中心急诊医学与危急护理部
资深医师
姬忠良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急诊医生
Dr.Narendra Nath Jena
马斯特斯急救医疗中心
主任
何晓辉
伊利沙伯医院副医院
行政总监
Haji Kavi
澳洲急诊科医学院
院士
Pablo Aguilera Fuenzalida
智利急诊协会
国际部主任
Roger Dickerson
巴瑞格旺那斯教学医院
副教授
Juan Manuel Gutierrez Cruz
安第斯共同体
国际顾问
朱建昭
伊利沙伯医院急诊室
副顾问医生
朱嘉理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急诊科主管
Lucy Clarke
香港橄榄球联合会
医学经理
周志伟
伊利沙伯医院急诊室
助理顾问
陈耀祥
香港中毒咨询中心
高级医生
陈德胜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急诊科
部门主管
陈福和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临床助理教授
区建恒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
顾问医生
Eric Revue
急诊医学和院前医疗服务
主管
刘飞龙
香港中毒咨询中心
创始人及主管
Melanie Stander
南非急诊医学协会
主席
Gautam G Bodiwala
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协会
院士
参会价格:1200元/人
相关会议
2025-04-16北京
2025-02-20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