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详情 |
校服——正是这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校园里永远流动的风景。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尽管有时候,它的装扮得到了一些非议,但是这又影响了什么呢?
(首届校服与校园文化发展大会——聚焦校服改革)
五十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旧军装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80年代后期, “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九十年代:面口袋校服一统天下,绝对的校服过渡阶段。各省各市众多的小、初中、高中的同学们都裹在宽大的运动服里度过了6年的豆蔻年华。二十一世纪,面对着这越来越美丽的世界,大家有理由期许一个百花齐放的校服时代。
(首届校服与校园文化发展大会——聚焦校服改革)
随着《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青春影视剧热映,观众在回忆青春易逝的同时不免又对镜头中似曾相识的“面口袋”心生感慨。而在去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访华期间前往北京师大二附中参观,在与中国学生们交流互动的画面出现在电视上后,一时间,“面口袋”校服遭到媒体和网友的“讨伐”。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都在节目上吐槽说,“现在我们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穿的校服大多是运动服,它足够便宜,而且足够方便,既可以在课堂里听课,又可以出去上体育课,但是说句实在话,极其难看,而且非常不具有青春的标志,男女之间的性别之分也几乎不可以有任何的体现。”
白岩松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校服不好看的秘密所在,在很多人看来,无法体现男女性别之分的肥大校服可以避免攀比、早恋等“青春的烦恼”。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学开始推行运动式校服与制服式校服“并轨”的模式,即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穿“面口袋”,在参加升旗仪式、毕业典礼、成人礼等特殊活动时穿着制服式校服。不过,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根据场合“换装”的校服模式显然不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两套校服“并轨”也被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是一种浪费。
记者了解到,现在,南京一些中学的校服已经大变脸,比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校服仅分季节,而且男生是西装领带、女生是鲜艳的格子裙,走在街上,很有特点,一看就知道是金陵中学的。但是,大多数南京的学校十几年不变,仍然运动服主打。虽然在衣服背后会有学校的字母标识,但是各种运动服混在一起,根本分不出是哪个学校。深圳、上海等国际化前沿地区,都对校服作了改革,北京也在将传统的运动式校服改成正式制式装。因此,许多老师家长等社会教育学者都一致认为南京很有必要进行校服改革,展示南京的国际化形象。
中国急切需要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校服标准体系出台,伴随着80、90一代渐次成为社会的主流,对校服款式时尚的要求成为社会潮流,无论从学生校服的款式、质量标准上都激起社会很大的反响。各地对未来中国校服的生产趋势也极为关注。上海国际职业装博览会组委会响应社会号召,携手《华人时刊.校长》共同举办首届校服与校园文化,特邀请江苏上百所小学校长以及校服研究领域的行业专家与国内几十家校服企业面对面对话,共同探讨校服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关系,就全国大、中、小学、幼儿园、职业院校采购标准规程和团体定制发展趋势两方面探讨服装采购的现状与未来。增进校服生产企业与校服采购单位的相互了解,为校服的设计和生产提供更加实用的参考意见,同时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讨论中国校服生产企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满足中小学学校特定的采购需求。优先抢占国内巨大潜力的校服市场。
届时欢迎广大校服相关人士莅临大会现场!
相关会议